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638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3日
- 编辑:金融办管理员
- 来源:
赵建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与省数据局、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辽宁金融监管局等单位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科技金融发展情况
(一)优化科技金融政策体系
出台《辽宁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若干举措》(辽政办发〔2023〕16号)、《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短板弱项,凝聚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工作合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二)提高科技贷款支持力度
推动各市设立首贷中心,引导银行机构为科技企业量身打造企业积分贷、辽科贷、辽知贷等创新产品;持续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努力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截至2025年2月,全省科技贷款余额7713.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822.4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1.7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41.5亿元。
(三)全力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发展
持续强化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开展新“国九条”、并购重组、走进证券交易所等多样化上市政策宣传培训活动。推动省政府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国银河证券、申万宏源等头部券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优化我省企业上市发展生态环境。指导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利用三板、四板的“绿色通道”机制帮助企业快速实现新三板挂牌。
(四)推动创新债券产品应用推广
在强化企业债券融资宣传培育工作基础上,集聚工作合力推动创新债券产品落地。继2023年实现科创债融资“零”的突破后,2024年我省科创债融资82亿元,2025年前4个月科创债融资30亿元。此外,成功推动拓源集团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首期融资7200万元,成为东北地区首单成功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五)畅通股权融资发展渠道
2024年,我省首次成功举办产投融合发展大会,出台创业投资发展激励措施,上线“创投辽宁”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多措并举推动创投机构走进来、留下来、投起来。开展“创投辽宁”、“镀金赋能”和“一月一链”等多样化科技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促进科技企业与投资机构线上+线下交流对接,努力搭建投融资合作平台。
(六)完善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
自2022年平台上线以来,积极支持平台与省大数据管理局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推动与地方法人银行合作,提高认证效率、丰富金融产品,并推动地市板块上线,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截至2025年3月末,平台已与20余家金融机构完成系统专线直连,实现“银企在线互动、征信一键查询、业务线上办理”;归集14类公共数据,发布金融产品369项,注册企业8.7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792亿元。
(七)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
自2022年起,金融人才被列入“兴辽英才计划”,对入选金融人才给予10万元资金奖励,同时享受“兴辽英才计划”的医疗、教育、旅游等系列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向辽宁集聚,3年来,共有38名金融人才获得奖励,有效引导更多金融人才服务我省实体经济发展。
二、科技赋能金融发展
(一)提高支付便利性
出台《辽宁省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实施方案》(辽政办〔2024〕45号),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全面提升支付服务质效。截至2024年末,全省18610个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达到100%。2024年全年,全省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服务用户数16.95万,交易笔数137.72万笔,金额22534.93万元。
(二)实施“普惠金融直达工程”
依托辽宁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通过引入普惠金融大数据模型,对企业融资能力进行精准画像,开发在线测额、线上放款等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一键触达”的线上融资解决方案。目前,平台已与盛京银行、朝阳银行、辽宁农商银行完成系统直联,实现从额度评估到贷款申请的全流程无缝衔接,最快可实现当日放款。
(三)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宣传
我国颁布实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监控规范》、《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通用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保驾护航”。我省依托科技活动周、网络安全宣传周、“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质量月活动等,以线上宣传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主题宣讲、线上答题等特色活动,将金融科技前沿、网络安全、金融标准等知识送到校园企业、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身边。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认真吸纳借鉴您关于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意见,着力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奋力开创科技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一是举办“2025创投辽宁发展大会”,邀请百余家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投机构来辽,深入重点产业链企业走访调研,助力科技企业与域内外投资机构交流对接,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途径。二是推动科技金融增量扩面。用足用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作,抓好债券市场“科技板”机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企业量身订制服务方案。三是推动科技赋能。鼓励具有科技优势的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
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202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