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字体:
谋划风控新定位  跃升风控新动能

来源: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发布时间:2025-07-22 09:37:42

  当前,金融风险防控已成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核心任务。近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印发了《工作简报》,以《谋划风控新定位,跃升风控新动能》为题,介绍了辽宁省融资担保集团守正创新、主动加强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省内各地方金融组织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参考借鉴其风控理念与做法,共同为区域金融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筑牢风控防线。

  谋划风控新定位  跃升风控新动能

  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影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下,步入了注重担保质量与水平的发展新阶段。辽宁省融资担保集团作为省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守正创新、专业稳健为发展理念,提升风控站位、发挥风控效能、坚持多措并举、革新风控模式,力争最大化实现担保价值、最优化履行社会责任。

  一、提升战略地位,践行全面风险管理

  集团充分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作用,集团党委将风险防控作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切实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风险控制方式由传统的聚焦微观层面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逐步转化为主动、系统、动态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业务风险管控与全局风险管控并举。

  一是有效搭建风险治理架构。通过“四层三道”的层级划分与阶段控制,形成纵向上下衔接、横向互为支撑的风险防线。

  二是不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丰富完善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注重风控制度的废、改、立。

  三是持续优化风险管控流程。坚持不相容的岗位设置原则,差异化设置风控链条,并通过设立项目评审委员库,参与项目实地调查与产品创新、开展年度考核等方式,发挥集体审议对风险控制的促进作用。

  四是全面树立风控权威性。产品研发过程中将风控条件作为产品可行性的核心考量,审查审批过程中全面采纳各环节风险维度的专业研判意见,增强风险管控的公信力、约束力、执行力。

  五是重点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以互动式案例交流会、风险文化沙龙、行业专家专场知识讲座等形式,持续开展风险管理系列交流活动,并将影响力扩展到再担保体系成员机构。

  六是长效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实施手册制定、倡议发布、承诺书签订、问题自查等“合规文化建设年”系列举措;推动600余项制度分级管理,实现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与协同化升级。

  二、发挥协同效能,实现风控统筹价值

  为高质量、精细化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预防业务粗放式增长,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集团从顶层设计层面重视风险管理,发挥风险管理对有序发展、协同发展的指挥棒与稳定器作用。

  一是聚焦于“早期防控”。集团每年更新与集团面临的外部形势、管理要求、经营目标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在模式设计上从源头防范风险、在流程管控上经全链条过滤风险、在项目审核上以精细化控制风险,使业务发展始终符合集团的风险承受能力。策略由集团党委会研究讨论、董事会审议决策,并以此作为载体将治理层的风控理念贯穿至经营层面,为一定阶段集团各类业务的开展从整体上确定风控要求、明确风控模式。通过前瞻性布局、系统化筛选、细节性落地,形成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管控的闭环管理,指导并服务于集团各类业务实际。

  二是着眼于“总体把控”。为彻底摸清风险底数,确保集团各项风险准备科学并足额覆盖风险,集团建立起“风险准备应向前覆盖已代偿业务风险,确保代偿核销时有充足的准备弥补损失,并向后可同时覆盖集团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责任,保证集团可有效应对未来实质风险压力”的风险管理思维,着手全面梳理集团各项风险准备、已代偿风险、预计未来风险敞口等关键数据,动态分析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业务推动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统筹平衡。

  三、坚持多措并举,筑牢稳健经营根基

  为确保高效安全服务普惠金融领域,全面提升对再担保体系成员机构的管理能力与自身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集团持续强化相应领域的风险控制手段。

  一是有效拓宽风控视野。除对体系成员国担备案业务进行风险监测外,集团日益强化对再担保体系成员机构整体运营风险的关注程度,实现对机构风险的多维把控。

  二是加强约束担保代偿。将“担保代偿率”从日常监控指标升级调整为代偿补偿受理条件,推动体系成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主动优化风控标准,从源头上降低代偿风险。

  三是严肃开展监督审计。对国担风险补偿业务做穿透式审计,业务抽查比例从30%提高至80%,进一步保障各级财政资金安全,促进资金使用效能的提升。

  四是常态化注重行业调研。对省内重点产业的发展历史、经营规模、上下游合作、技术水平、行业地位、优势与劣势等形成常态化、动态化的深入研究,深入一线,了解产品创新需求及潜在风险,挖掘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兼顾效率与风险的创新产品。

  五是重点优化银担分险。“集群速易担”“园区集合贷”“科创速易担”等产品,集团分险比例全部从80%降至70%,进一步收缩风险敞口,落实风险分散,降低资本占用,促进合作银行风控升级,增强双方合作的稳定与协同。

  六是靶向设置准入条件。通过对产业与行业的充分调研、深入研判,结合历史发展情况做好风险梳理,将不同风险因素解构为可管理的最小单元,精准设置准入条件,通过严筛细选,先稳后扩、先精后广、深耕龙头、梯度下沉。

  四、革新风控要素,赋能重点业务发展

  批量融资担保业务深度契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融资担保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为应对发展中的新问题与难题,集团逐步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创新破题、周期适配调优、深度参与提质、备付金转化增效、银担协作聚力、监督审计护航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差异设定代偿上限。以“一行一策、一品一策”为原则,根据不同银行的合作基础、合作规模、代偿率情况等,设置3%、1.5%、0.5%三档差异化的代偿上限,低于3%代偿率上限的在保产品占比已提升至30%以上;同时按照风险定价原则确定担保费率,促进了整体代偿率的降低及担保资源的优化利用。

  二是科学界定业务周期。与合作银行协议约定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代偿率的统计与核算、产品的规划与调整,既有利于对风险的合理计量,也便于双方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行业风险趋势、业务发展情况等更新优化协议条款。

  三是深度参与业务流程。通过在批量业务中嵌入前端预审环节加大项目审核力度,提高项目审核质量,在子公司大连市科技担试点开展了合规性业务审核与合理性逻辑校验的“双预审”;与银行协商完善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免赔条款,重点筛查与过滤欺诈风险,防范规避恶意风险转嫁、信贷把关审核不严等问题;保后运用SaaS预警功能,对风险较高的客户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联合合作银行共同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避免低价值的担保与代偿。

  四是调整转换备付金模式。设立数字备付金,采取系统对账且审核通过后执行代偿的方式,掌握备付金管理的主动权,减少资金提前冻结风险,降低错扣、误扣的风险概率。

  五是筛选管理合作银行。坚持与处于健康发展阶段且风控水平较高的国有大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即保证业务整体代偿率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也实现了客群主体平均融资成本处于全国优势水平;对银行开展持续日常监测,对代偿率高位运行的银行,督促其省行加强辖内机构的指导管理及风险提示。

  六是认真落实尽职免责。集团尽职免责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敢担、愿担、能担、会担的相关业务人员,划定合理容错边界,激发担保服务动能,反向推动全流程履职规范,将免于追责的被动约束转化为主动尽责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