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字体:
“墓地投资”实为“坟头骗局”
——警惕以高额返利为由头销售墓地的非法集资风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5 18:23:12

  近年来,非法集资手段不断翻新。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身后事的关切与信息不对称,以销售“墓地使用权”“塔陵位”“骨灰存放格位”等为幌子,承诺高额回报或增值服务,实施非法集资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的财产权益。为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现由律师结合实际案例,揭示此类骗局的常见手法与防范要点。

  一、律师帮您了解非法集资人及非法集资协助人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人,是指发起、主导或者组织实施非法集资的单位和个人;非法集资协助人,是指明知是非法集资而为其提供帮助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

  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对非法集资坚持防范为主、打早打小、综合治理、稳妥处置的原则。

  二、律师带您看墓地销售类非法集资经典案例

  案情简介:202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公安局依法立案侦办王某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经查,2016年至2019年,王某等人以实际控制的某殡葬服务公司名义,推出1年至5年期返本付息的墓地销售模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以1年期为例,客户购买该公司墓地满1年后,如愿意退还墓地,公司将以购置金的8%-15%向购买人支付利息,并返还全部本金。截至案发,共吸收资金7000余万元,涉及参与人800余名,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80%。

  法院判决:案发后,公安机关将王某等11人抓获归案。2024年12月,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名对涉案11人作出刑事判决。

  三、律师教您识别非法集资骗局

  此类骗局常以“稀缺资源”“升值空间”“孝心投资”等话术吸引老年人,利用其对殡葬事宜的重视和心理需求,营造“早买早优惠”“投资自用两相宜”的错觉。犯罪分子往往通过组织参观、发放礼品、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信任,初期按期支付“补贴”或“利息”,待资金池扩大后便转移资金、关闭场所,甚至卷款跑路,导致参与者血本无归。

  四、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和北京德恒(沈阳)律师事务所共同提醒您:

  1.增强风险意识:

  殡葬服务属于特殊消费领域,购买墓地应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公墓单位,切勿轻信“高回报”“回购承诺”等营销话术。涉及大额资金支出前应多与子女、专业人士沟通,切勿冲动。

  2.警惕虚假宣传:

  任何投资均有风险,所谓“零风险”“稳赚不赔”都是不法分子在“画大饼”。“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相信此类承诺。

  (案例来源于公安部公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