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字体:
产融合作赋能新型工业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5 14:48:04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郭霁瑶 |北京报道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产融合作也正加速探路。

  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自上线以来,累计入库企业超34万家,入驻金融机构近3000家,累计助企融资突破1万亿元;全国66个城市开展产融合作试点,不断探索金融改革创新实践;建成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促成意向融资金额超千亿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大量工业企业得到了及时雨般的资金支持,得以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展拳脚,加速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为新兴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近期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产融合作的进展成效时说,各方携手金融机构聚力支持新型工业化。与工信部合作的金融机构涵盖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种类型,针对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工业数转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以及“中试险+研发贷”等多种金融组合模式。建成了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推动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等。

  在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活水正加快流向重点领域。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如是表述:过去5 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 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 47%。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目前,产融合作多点开花,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各地又在如何持续发力和积极创新?未来,产融合作赋能新型工业化还有哪些新可能?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破万亿、快增长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是工信部等部门创新开展产融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8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入库优质企业34.58万家、金融机构2965家,助企融资10018.65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64.11%,较央行最新公布基准利率低0.17个百分点。

  与一年半前相比,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入库优质企业、入驻金融和投资机构以及助企融资数量,增长约1倍。

  工信部财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平台助企融资新增近29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

  持续支撑“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

  “深化产融合作,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导和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今年6月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指出。

  业内普遍认为,产融合作模式是实现政、银、企互惠共赢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加强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既促进金融资源与企业融资需求有效对接,也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产业和金融良性互动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何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用于汇聚金融资源、对接产融信息、帮助企业融资,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政策引导、融资对接、咨询培训、智能评价等综合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界面看到,该平台界面均以产融合作为主,包括产融对接服务、产融试点城市、产融合作生态和产融能力提升等栏目,设立了先进制造业集群、民机、船舶、软件、5G、工业互联网、工业绿色发展等24个特色专区。

  “24个特色专区,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精准服务重点领域企业。”何阳介绍,该平台还持续支撑“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稳链保供等专项政策落地,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实施。

  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今年1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下一步重点任务和举措——将继续推进《“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地见效,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含绿量,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方面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

  今年5月,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三周年暨平台十大系列成果正式发布。该平台的十大重点对接产业领域,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装置与配件、智能制造装备、石化化工、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与医疗装备、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5G+工业互联网和航空航天。工商银行的“经营快贷”、浦发银行的“浦新贷”等产品,位列十大助企融资金融产品。

  企业融资效率大幅提升

  何阳介绍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为企业带来的便捷性时说,平台开发“找、评、推”三大核心功能架构,形成企业主动对接、金融主动对接、智能匹配对接3类产融对接模式。企业可在平台上快捷填报贷款期限、利率、贷款类别等融资需求信息,平台会自动匹配相应金融产品,对接金融机构,“平均3天内金融机构就会与企业联系。”何阳说。

  产融合作已初步探索出一套平台运营模式。何阳介绍,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运营模式能够畅通产融信息对接渠道,推动实现产融合作政策管理与公共服务线上化、数据分析与信息对接智能化、能力建设与多方合作生态化。“经过3年多的运营,平台已成为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落实、落细的重要渠道,成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平台。”他说。

  各地探路产融合作赋能新型工业化

  据统计,全国已有66个城市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持续优化融资环境和产融生态,涌现72项创新经验。其中,四川省绵阳市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以点带链,形成“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挂牌设立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推动辖内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

  今年7月5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公布“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四川绵阳和福建厦门双双入选。

  这两座城市在产融合作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做了哪些尝试?高效融资是如何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新可能?

  绵阳:长虹供应链融资平台牵线搭桥

  “以前需要用钱时,就要找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需抵押物,而且办理流程繁琐,前前后后花费时间比较长。”绵阳市金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地公司”)负责人对“融资难、融资慢”深有体会。

  “一旦贷不出来,资金链断裂,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发展。”金地公司负责人说。

  变化发生在金地公司加入长虹供应链融资平台后。据了解,金地公司作为长虹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长虹”)的钢材、金属材料供应商,每年与长虹交易货款在1500万元左右,为此平台准备了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如今,需要融资时,公司可通过平台提出资金申请,最快10分钟,资金就能到账。

  在长虹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地公司等链上企业可以足不出户、不提供任何融资资料,申请当日便可取得融资资金,而且企业需用多少就贷多少,避免了资金积压。截至目前,长虹供应链融资模式已为产业链上2500余家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超过50亿元的融资额度。

  能让中小微企业融资变得如此简单,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模式?企业和金融机构如何实现贷款互信,双方又是如何对接信息的?

  这背后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搭建的“互信平台”。长虹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虹集团搭建的长虹CHiM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基于数据的并行决策”为核心,聚焦企业商业库存周转优化、生产制造效率提升、供应链资源整合、大规模柔性生产等应用场景,贯穿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延伸服务全流程……得益于强大的“网联”功能,长虹推出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乘“云”而上,搭建了长虹供应链网联金融服务平台。

  长虹集团财务部部长易素琴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虹供应链融资模式通过长虹供应链网联金融服务平台多年的数据积淀,将供应链企业与长虹核心企业持续交易信息公开给银行,对长虹链上供应商进行授信,将长虹信用和供应商信用进行“捆绑”,从而实现中小微供应商信用增值。金融机构再把授信款项投放给供应商和长虹,这些资金将对长虹及业务合作伙伴的发展壮大起到巨大作用,实现向金融机构与供应链客户的双向引流。

  这样的产融互动模式之下,供应商有融资需求,核心企业有担保,金融机构有资金保障,供应链成为一条“共赢链”。

  长虹供应链模式在推行初期,面临新事物的共性挑战——信任问题。据易素琴介绍,在绵阳市政府支持下,长虹基于“云技术+线上”融资模式,通过核心企业的深度参与,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商品交易真实性核实难、债务人确权难、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降低贷款风险。“例如通过系统自动控制整个融资流程,包括主动清账、自动变更实际收款人信息、自动到期提示付款,规避了应收账款重复融资、虚假融资等风险,强化了内部控制。”

  除了应收账款融资长虹模式,绵阳还创新推出了“设备仪器贷”。截至今年10月,“设备仪器贷”已累计为80余家企业提供2.7亿元的贷款。

  厦门:“面对面”“手把手”提供首贷续贷服务

  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依托厦门市信易贷平台实现了服务线上化,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线下服务点,专窗专人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高效首贷续贷金融服务。

  “不是所有企业主都精通互联网操作,专窗专人的线下服务能提高企业申请的准确性和效率。”厦门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企业在互联网上申请贷款时,可能对申请流程、所需材料、政策细节等存在疑问。线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可以与企业主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企业操作,准确解答疑问,确保企业清楚知晓每一个环节和要求。此外,线下服务中心是官方实体平台,可增加企业对贷款流程的信任度。部分企业主,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对互联网操作不熟悉的企业家,可能更倾向于线下办理业务。线下服务中心可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便捷的服务,确保他们能顺利获得贷款支持。

  厦门市集美区和湖里区相继开设了首贷续贷服务中心,设立线下窗口,更加贴近企业。“区级的服务中心多与其他政务服务窗口临近设立,能第一时间为企业介绍贷款服务,有助于拓展首贷户。”该负责人总结。

  据介绍,截至今年10月末,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累计汇聚全市小微企业首贷续贷融资订单1603笔计44亿元,成功授信550笔共13.41亿元;其中首贷户融资订单582笔计23亿元,成功授信237笔共8.15亿元。

  厦门志球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LED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沈志球介绍,此前,公司没有精力去找银行贷款,也不太明白贷款流程。他们了解到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后,借助中心的优势,仅依靠自身良好的信用记录,便顺利从银行获取了58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沈志球表示,这种基于信用而非传统抵押方式获得的资金支持,对公司有非常大的帮助。

  厦门还设立首贷续贷专项增信子基金,为符合条件的贷款业务提供“风险补偿”和“贴息配套”,最高可为小微企业提供1000万元的贴息支持,撬动10亿元的增信贷款。

  “厦门已经实现首贷续贷专项增信子基金贷款备案、贴息申兑等环节的全流程线上化,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发放贴息,增强企业获得感。”上述负责人介绍,“基金额度循环使用,即企业结清贷款后,相应额度会释放出来,供有需要的企业继续使用,实现持续运行。”

  “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产融合作赋能。”该负责人介绍。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刚刚起步的企业,首贷服务能帮助它们获得启动资金。企业通常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产品改进和市场拓展。稳定的续贷支持,能够让企业不必因资金周转问题而中断发展进程,有助于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融合作活动

  银行和产业基金积极发力产融合作

  产融合作需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银行和产业基金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部分上市银行在今年半年报中披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增长情况。

  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末比上年末增量近4000亿元,农业银行比上年末增长 25%,交通银行贷款较上年末增长 5.89%;建设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幅为12.31%,中国银行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近8万户,融资余额同比增幅超过40%。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2024年上半年末服务科技型企业超 6.4 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 5500 亿元;中信银行上半年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 4.19%。

  近日,部分银行向 《中国经济周刊》分享了其在产融合作领域的案例。

  工商银行支持技术改造,浦发银行“中试贷”创新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了对工信部推送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放款。

  佛山市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营建材装备核心零部件生产。为了提升产能、提高制造品质、打造核心竞争力,该企业计划投资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的建材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该“数字化智造技术改造项目”已纳入工信部首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贷款推荐项目。

  工商银行广东分行了解到情况后,运用央行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再贷款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今年6月27日,顺利发放655万元贷款。

 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希望做科创企业首选伙伴银行。该行创新推出以“5+7+X”为核心的“浦科”产品矩阵,主动为高科技、高投入、长周期行业提供资金支持。“浦创贷”实现金融活水对早期科技企业的“精准滴灌”;“浦投贷”以贷款+外部直投模式实现贷小、贷早、贷硬科技破局;“浦新贷”聚焦五类资质企业,动态适配科技企业成长;“浦研贷”“浦科并购贷”等服务科技企业关键科创成果转化、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并购重组。

  中试阶段作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的关键衔接环节,需要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受制于经营规模小、技术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高、轻资产、风险高等因素,传统的投融资方式难以介入,对此,浦发银行做了创新。

  陕西省首笔科技型企业“中试贷”贷款日前落地。大同共聚(西安)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提供的5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虽已通过中试阶段,但尚未取得相关生产资质,且多条生产线仍处于在建状态,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浦发银行系统在评估测试了企业科技属性与研发阶段后,精确计算出额度,公司当日就在手机银行完成了提款操作。”

  浦发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行正通过创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方案”,以“企业自有+政府补贴+银行融资”的创新合作模式,为研发类企业提供银行信贷资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试验阶段”的全链路支持。

  浙江一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

  各地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型工业化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型工业化的信息不断传来。

  10月22日,山东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在“2024产业投融资大会”正式发布。该基金规模50亿元,计划在山东打造总规模200亿元的新型工业化母子基金群,为山东省新型工业化项目提供“资本+金融+技术+孵化+政策”综合性增值服务,推动山东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此前一个多月,即9月5日,辽宁省委金融办成功举办“2024辽宁产投融合发展大会”。此次会议积极搭建资本与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集聚国内头部创投机构共享振兴发展机遇,携手实现互利共赢。

  大会上,辽宁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实现了省内多个创新,其中包括设立首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省级母基金、首只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首个银行参与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辽宁工银盛京基金”在大会上正式签约。

  该基金由工商银行全资持有的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认缴出资60%,辽宁基金、盛京金控等认缴40%。该基金遴选的首批储备项目包括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及沈阳新基发展有限公司。

  “从有想法到协调这只基金成立,要做的工作很多。”辽宁省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委员徐继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很多优秀的产业项目如果有股权投资赋能,很有可能成长壮大。徐继华等人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以及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和机构的投资意愿。他们又协调辽宁省财政厅、发改委等关键部门,沟通辽宁金控和工商银行辽宁分行等机构,形成初步合作意愿。

  “要有好的项目,才能吸引资本。”徐继华介绍,辽宁省委金融办副主任、省地方金融局局长杜卓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在沈阳、大连调研了沈阳新松机器人、大连融科储能等公司,形成项目库,供拟成立基金遴选,最终推动基金落地辽宁。“基金将步入实质性投资运营阶段,我们要继续发挥在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间的桥梁作用,协调各方力量,保障投资基金业务顺利落地。”他说。

  目前,各地均在积极布局。今年6月份,《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项目遴选标准及申报指南(试行)》公布,文件明确指出,涉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部署的产业的企业,是优先支持的企业(项目)。

  今年5月,《银川市新型工业化引导基金设立方案》正式印发,引导基金总规模10亿元,重点投向新材料、新食品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银川市优势产业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

  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世界性难题。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 《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制度问题研究》一文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报告》,选取了1027万家覆盖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样本统计,截至 2024 年 6 月末,样本企业融资存量规模同比增长 12.9%,上半年环比增长 5.74%。融资规模不断增长,得益于政策环境优化、金融市场创新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增强。

  该报告还提示,样本企业对日常运营高度关注,企业日常运营资金占比始终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几乎接近总资金的 95%,而在资产投资、营销和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的信号正在出现。

  今年9月23日,央行相关负责人在“两新”政策总体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企业在设备更新中的融资需求主要由银行贷款满足,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政策工具给予支持。政策实施以来,70%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今年4月,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5000亿元,利率1.75%。其中,安排1000亿元额度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安排4000亿元额度专项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并强调优先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的相关项目。

  “过去5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 47%。”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监管层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9 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余额分别为865亿元、1557 亿元。

  央行还表示,下阶段,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科技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些地区也在积极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比重,不断上升。” 厦门市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通过分析后台数据发现,近一年来,在该中心融资的企业,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经营、设备更新迭代、技术升级与研发投入等方面。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重要性后,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