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字体:
坚持高质量发展 保险业高效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2-28 18:49:13

  “尽管今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更有突出表现。”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近日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与血脉。对于保险业而言,2022年是行业在自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建设成效尤为显著的一年。在负债端,保险产品发挥风险保障作用助企纾困,在提升民众健康、养老保障水平的同时,促进消费需求上涨。在资产端,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精准“浇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与新兴产业领域。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23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据悉,银保监会目前正在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措施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有序推进优化保险资金运用。

  助力扩内需不断加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认为,明年的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扩内需有望加码,消费和扩内需将成为稳增长的关键。保险业将在促进健康、养老消费中承担更大责任和使命。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房产占比近60%,金融资产占比仅为20%,且投资偏稳健,家庭资产严重失衡,养老金在财富构成中权重极低、储备不足。如何在老龄化加速趋势下促进经济发展、刺激居民消费成为新命题。

  今年以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不断提速。个人养老金账户正式开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作为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在全国36个先行城市落地,实现了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有力支持和补充。

  “老龄化加速趋势使得居民释放了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险公司在养老服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保险是唯一能够抵御长寿风险的金融产品,商业养老险、寿险及护理险等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和医疗护理等保障,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对能够为居民“老有所养”提供资金保障的保险产品需求将大幅提升。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导下,商业健康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商业健康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699亿元,同比增长3.54%;赔付支出2920亿元,占保险业赔付支出的23.16%。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销售热度不减,目前全国有约1.23亿人次参保,其自身发展也在产品迭代中走向规范化,为广泛人群提供了更多补充医疗保障。

  助企纾困成效显著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稳经济首先要稳住企业主体。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惠企纾困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今年6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特点,积极发展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业务,创新保险产品,丰富企业风险分散渠道。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自上述政策发布以来,保险机构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供给能力,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比如,北京、江苏、江西、吉林等多地陆续推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相关政策,服务举措涉及延长保险期限、扩展责任范围、调整保费缴纳方式、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支付保险赔付资金等。

  广东保险业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开展疫情防控综合保险,加大对物流、餐饮、零售等困难行业支持力度。其中,全国首个普惠型饮食业综合保险“食都保”持续发挥效能,累计为1713家次饮食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约14亿元。旅行社责任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年1月至10月,旅行社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76.66亿元,同比增长10.79%。

  上海保险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采取创新保险产品、降低保费、延迟交费、降低租金、输送资金等多种帮扶方式,从各个维度为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缓解资金压力。例如,针对餐饮、商务、服务三类行业,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推出“复工无忧”小微商户保险产品;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全力支持科技贷参保企业的融资需求,仅3月当月,就为14家企业办理了科技履约贷款保证保险,总保额达7500余万元。

  今年以来,从国家层面到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的保障力度。2月份,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工作通知》,重点强调要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稳外贸工作的有力抓手。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信保累计承保金额超过6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支付赔款10.4亿美元,同比增长6.4%;短期险融资增信保额达1804.9元,同比增长16.1%;服务支持客户17.6万家,同比增长19.2%。

  “保险服务受困企业仍应多点发力。”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可为各类型企业的预付款模式提供增信服务,在纳税、通关、运输等生产流通环节,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用、提高通关效率。保险机构应利用好政务大数据、商业大数据等,为企业设计场景化、定制化保险产品。

  险资精准投向实体经济

  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投资渠道广泛多元,在服务国家重点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截至2022年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4.54万亿元。险资依托多元化投资方式和工具,直接对接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助力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三家保险公司累计投入逾1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寿今年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截至9月末,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超过3.3万亿元。中国人保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中国平安已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近日表示,多元化的产品模式大力促进了保险资金与优质重点项目的良性互动,在商用大飞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节能环保、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保障住房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产品线和明星工程。同时,保险资金还通过资管产品投向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10月底,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共登记(注册)2757只, 登记(注册)规模6.07万亿元。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发挥另类投资专业特长,创设长期限优质资产。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投资股票模式,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加大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投资。

  “未来,在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过程中,保险资金要更加精准地发力,重点支持高端芯片、航空航天、基础软件等先进制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当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曹德云表示。